2025-03-28 10:49
来源:本站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善举之泽,桃李芬芳。"在浙东曹娥江畔的青山绿水间,一位放牛娃用八十年人生书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璀璨篇章。他,就是被蔡元培誉为"教育燃灯者"的陈春澜。
1837年冬,上虞横山村一间茅草屋里传出婴儿啼哭,谁曾想这个放牛的农家子弟,日后竟成沪上商界翘楚。幼年的陈春澜在晨曦中驱牛上山,在暮色里拾粪归家,泥泞山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丈量着命运的不公与生命的韧性。十九岁那年,他怀揣母亲缝在衣襟里的五枚铜钱,徒步三十里踏上沪上求存之路。
在十里洋场的惊涛骇浪中,这个目不识丁的山里娃完成了惊人蜕变:从日清洋行的跑街学徒到掌控航运命脉的商界巨子,十七载商海沉浮淬炼出非凡胆识。当同辈沉溺于"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时,他却将商业智慧转化为教育火种——这种超前的财富观,在1908年春迸发出划时代的光芒。
春晖中学
前身为春晖学堂
涉足“洋行”创业致富后,陈春澜就对公益事业多有捐输。特别有感于自己幼年家贫未能读书,故而对教育事业尤其重视。
1908年,陈春澜捐银5万元创办横山春晖学堂。
民国成立不久,浙江省教育会成立,会长经亨颐主持募建会所,陈春澜又慷慨捐银1万元。
1919年春,陈春澜已八十有三,“甚思及身成功”的他要与经亨颐续办春晖中学。当时经亨颐提出需办学经费银10万元,陈春澜却恐太少,愿加捐银5万元。年底,陈春澜逝世,为让后人永志不忘,校董会勘定春晖老校门西侧象山山麓建造平房五间,名之为“春社”,中厅悬挂春澜公遗像,设置祭桌,供师生追念缅怀。
1923年,蔡元培(时任教育部长)游白马湖,在经亨颐校长陪同下,参拜春社,并挥毫题写“春社”匾额。至1946年,陈春澜生前创办的春泽垦牧公司继续热心捐助上虞各级国民学校田产200亩,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经费之需。
这座江南名校的诞生,凝聚着陈春澜超越时代的教育远见,他捐出的不仅是白银,更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知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