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20:16
来源: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
一个小小的茶摊,从最初的7个人,发展成5998人的民间慈善组织,他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远的居住在美国,10多年不知不觉送出了200多万元善款。这是怎样一个慈善组织?1月16日,记者来到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东浦村,走近这支民间慈善队伍,探寻它将点滴善举汇成江河的故事。
“温暖墙”贴着210张照片
位于东浦街道大越路的东浦村村口,有幢沿街民房,门口悬挂着“越城区东浦老年慈善茶会”“东浦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牌匾。走进房内,只见西面的墙壁上挂着10多面受助对象赠送的锦旗,更吸引眼球的是一堵贴满照片的墙壁。
“这是我们制作的‘温暖墙’,贴有210张照片。从2013年开始,每次送出爱心款,我们都会跟受助家庭拍个照留作档案。”茶会会长金尧泉说,“设置‘温暖墙’,一方面让会员们知道,我们把大家的爱心真正送到了困难群众的手中;另一方面,用照片鼓励大家去更好地奉献爱心。”
从照片上看,受助对象有3岁小孩,也有70多岁的老人。“茶会有个原则,受助对象以重大疾病、事故受重伤等群体为主,年龄不限。这些群体急需用钱,我们要把爱心款花在刀刃上,给他们送去救命钱,让他们重燃生活信心。”金尧泉说。
受助对象有绍兴本地家庭,也有贵州、安徽等外来家庭。金尧泉说:“我们的爱心不分地域,谁家有困难,就帮助谁。同在一座城市,应该感受同样的温暖,不分你我。”
最早的一张照片,记录时间为2013年7月23日,受助对象是一位生重病的贵州小孩欣欣(化名)。“12年了,欣欣已经长大成人,她身体恢复得不错,也很懂事,有空会来看望我们,喊我们‘爷爷’。”金尧泉说,“一个个受助对象生活好起来,身体恢复健康,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最近的一张照片,记录时间为今年1月9日。当天,金尧泉等3名会员来到灵芝街道肖港坊小区何潮兴家里,送上2万元善款。“何潮兴的妻子、小女儿接连患上恶性肿瘤,为了治病,一家人花光了积蓄,还欠了许多债,我们将继续帮助这个家庭。”现场送上爱心款时,几位老人流下了泪水。
210张照片,210次善举,210位受助对象。每次资助金额从5000元到3万元不等。从2013年到2025年,茶会已累计送出爱心款200多万元。“照片都是老金自己掏钱冲洗的。虽然老金已经82岁,但他学会了用电脑,把每次善举整理成资料,保存在电脑里。”会员杨阿元说。他口中的老金,就是金尧泉,做事认真、有条理,又大公无私,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这支民间慈善组织得以快速成长。
“会员墙”见证茶会成长
在“温暖墙”对面的东墙上,贴着一串串名字,共有5998个。这是金尧泉设置的“会员墙”,见证了茶会的成长。1998年,距离东浦村不远的高桥,成为连接越城和柯桥的交通枢纽,每天来往的人很多。当时正值盛夏,附近7位老人看到候车的路人渴得不行,自发在高桥设摊施茶,这是东浦老年慈善茶会的前身。至今,夏季施茶仍未停歇,还得到不少爱心人士支持,纷纷捐款助力善举。
2012年,金尧泉担任会长,年底结算时,发现爱心款有结余。“钱怎么处理?”他征求会员意见,结论一致:送给困难家庭。“从施茶到送爱心,这10年来,茶会不断壮大,会员人数从2013年的300人发展到2024年的5998人,会员有钱出钱,没钱出力。”金尧泉说,设置“会员墙”,一方面是为了不遗忘任何一位会员,另一方面是为了记录茶会成长。
在“会员墙”上,记者看到一张清单,记载了115个茶会分支。54岁的陈国林负责东浦街道合心小区分支,会员65个。“会员中有我的家人、朋友还有邻居,光我的家人就有9个。”陈国林说,他以前在该茶摊喝过茶,得知老年人善举后,不但自己加入茶会,还发动身边人加入,“我们个人行善微不足道,但集合起来,力量很大。”
采访时,居住在滨海新区斗门街道的丁云忠来到茶会。“老金,快过年了,我来看看你。”丁云忠说,他的妻子以前患尿毒症,茶会资助了2万元,尽管妻子已经病逝,但他对茶会充满感情,主动加入爱心组织,“大家帮助了我,我也要用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临走前,他递给老金500元作为善款。
“我们的会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本地居民,也有新绍兴人,还有居住在美国的朋友。”会员陈福良说。61岁的贵州人龙从贵,去年从老家到越城看望打工的儿子,通过茶会给生病的老乡送上了2万元善款。因为被绍兴这座城市所感动,龙从贵加入了茶会。如今已回到贵州的他,主动给茶会转来100元爱心款。
一点一滴的爱,汇聚成河。金尧泉说,茶会的壮大离不开政府支持。目前,东浦街道给茶会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场地。同时,茶会在民政部门和街道办理备案后,在规范运行、账目公开等方面得到积极指导。“茶会体现了民间慈善的磅礴力量,彰显了我们文明城市的温度。”东浦街道有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