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15:03
来源:本站
徐树兰(1838~1902),字仲凡,号检庵,清山阴人,为清末绍郡徐、李、胡、田四大家之一。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捐资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和古越藏书楼。
徐树兰自幼聪慧,少负文名,善书画,山水画学明代画家文征明、沈周,花鸟画有清代画家恽格之秀。光绪二年(1876)北闱中举,授兵部郎中、改宦知府,但以母病归乡。长期组织地方公益活动,不辞辛劳,如创设豫仓,建清节堂、义仓、同善局、育婴堂、电报局。先后筹赈,近自本省、远至秦晋,至数十万金。又多留意三江口水利,倡建西湖底闸、新堤。晚年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主张改革教育,务农富国。
据地方志记载:徐树兰与其次子徐尔谷“皆喜购旧书,书贾多集其门”。那时候“年辈相同的朋友,如薛君朗轩、马君湄莼、何君阆仙等,都来徐家看书谈天”,给少年蔡元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朝命“兼采中西实学,倡设学堂”。徐树兰“查盛杏孙(盛宣怀)京卿在天津道任内禀请北洋大臣奏设之头,二等学堂最为得要。绍郡经费未充,只能设立二等学堂,今拟仿其规制,假借豫仓,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命“尔谷邀同学条议其事”。光绪二十三年(1897),学校正式开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蔡元培携眷回绍兴,徐树兰立即聘请他出掌绍郡中西学堂监督。1954年,学校定名绍兴第一中学,为浙江名校。
继创设新式的绍郡中西学堂之后,徐树兰清醒地认识到:“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都会之地,学校既多,又必建楼藏书,恣人观览”。光绪二十六年(1900),徐树兰选址府城内鲤鱼桥,购地一亩六分,耗银32960两,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建造古越藏书楼,免费供民众阅览。
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成开放,光绪皇帝朱批“着户部核给奖叙”(原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今为绍兴市图书馆分馆。为此时人称他“支学堂新旧过渡之日,为社会进化不避疑谤”,绍郡中西学堂和古越藏书楼开了绍兴近代教育的先河。因藏书楼的藏书供公众阅览,藏书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业务组织机构分工细密,规章制度完善等,故国内外图书馆界都一致公认,古越藏书楼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也标志着绍兴慈善有了新的内容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