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16:23
来源:本站
绍兴,自古享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千百年来风调雨顺、才俊辈出,这一切与历代地方行政长官兴修水利、振兴教育的政绩息息相关。在康熙年间担任绍兴知府长达十二年的俞卿,便是一位为绍兴留下深远影响的治水与教育双修的名吏。
修筑海塘,兴水利安民生
1712年,俞卿履任绍兴知府时,正值绍兴府山阴、会稽、萧山、上虞等地沿钱塘江一带海塘遭台风海啸重创,泥土堤坝被冲毁,大量田地房屋被淹,百姓苦不堪言。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俞卿亲自带领府、县官员勘查灾情,赈济灾民,并思索治本之策。
他发现绍兴沿江的海塘多以泥土堆砌而成,难以抵挡狂风巨浪的冲击。他提出以石塘替代泥塘的修筑方案,制定详细规划,广筹资金,并发动数万郡民共同参与。他身先士卒,深入工地,督导修塘工程,为绍兴修筑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与此同时,俞卿也关注到绍兴内河水利的重要性。他主持修缮了地处山阴、萧山两县之间的麻溪坝,这座坝既能拦截浦阳江水避免雨季泛滥,又可在旱季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此外,他还主持重修了白洋山西闸,配合三江闸分流洪水。三项水利工程竣工后,绍兴的水患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缓解,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
重建书院,育贤才振文风
俞卿深知,治理地方不仅要兴修水利,更要振兴教育。他到任后,立即着手大修府学宫(现为稽山中学校址),不仅扩大规模,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施进行了全面规划,使之成为当时绍兴府最具影响力的学府之一。
此外,他还重建了蕺山书院和稽山书院。稽山书院的前身为一山书院,曾是明末大儒刘宗周讲学之地,但后来荒废,甚至沦为戏曲艺人的住所。俞卿毅然捐出俸银赎回书院旧址,重修书院,聘请名师,招揽学子,并置办学田,以学田收入作为书院的长期经费保障。从此,稽山书院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培养绍兴士子的重要基地,乡试中举者屡见不鲜。
严厉治吏,抚弱惩强定民心
俞卿为官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在治理绍兴期间,他抚恤贫弱,打击豪强,对违法乱纪者毫不手软。他还严肃惩处有据的贪官污吏,使绍兴府境内盗贼绝迹,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他的惠政不仅震慑了绍兴府八邑,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
俞卿以十二年的知府任期,为绍兴修塘治水、兴学育才,开创了民生与文化并重的治理模式。他的政绩惠及百姓,他的远见成就未来,几百年来,他的名字始终被绍兴人民铭记。他的生平,无愧于“治水能臣、教育先驱”的历史评价。